打開新聞,隨手一滑“××農貿市場改造后成網紅打卡地,卻只剩拍照的人,買菜的沒幾個”;再滑一條——“××菜場凌晨3點燈火通明,攤位老板日銷6噸蔬菜,日流水30萬”。
在流量場里,農貿市場好似被切成兩個極端:一邊“火熱”,一邊“冷清”,這不是信息偏差,而是2024年全國農貿市場真實地在上演的一場“馬太效應”現場直播。
01. 市場兩極分化:
一邊“空攤潮”,一邊“人從眾”
十年前,不管你走進哪個市場,都是一派熱鬧嘈雜的景象,攤位前擠滿了挑選新鮮食材的顧客,煙火氣滿的快要溢出市場來了。
現在,走進農貿市場,就像開盲盒,首先映入眼簾的可能是空曠的攤位和寥寥無幾的顧客,商戶們百無聊賴地坐在攤位前;也可能是各色消費者在市場里穿梭,還有顧客在菜場里喝咖啡涮火鍋。
生意紅火的市場一鋪難求,生意差的市場攤位空一半。這冰火兩重天的境遇,恰似一面棱鏡折射出當下農貿市場的真實生態:那些掌握生存密碼的市場如滾雪球般壯大,而迷失方向者則陷入經營困局,二者的差距在時代的放大鏡下愈發顯著。
強者會用規模效應構建競爭壁壘,弱者會在惡性循環中加速衰亡,這場靜默的商業變革背后,暗藏著中國零售業最原始的生存法則。
02. 強者愈強
——“快周轉”飛輪
觀察那些生意興隆的農貿市場,最先感受到的是撲面而來的鮮活氣息。水產區的魚蝦還在蹦跳著濺起水花,蔬菜區的嫩葉上凝著晨露,肉類冷藏柜飄出的冷氣裹挾著新鮮肉質特有的清甜。
1. 跑量→低價
強者之所以強,首先在于東西賣得快,跑量帶來了價格的優勢。在那些生意好的農貿市場里,攤位前總是人來人往,顧客絡繹不絕。攤主們每天早早地就擺好了新鮮的蔬菜、水果、肉類等商品,很快就會被搶購一空。由于銷量大,攤主們可以從供應商那里拿到更低的進貨價格,這就使得他們有足夠的空間來降低銷售價格。
對于消費者來說,低價是極具吸引力的。在生活成本不斷上升的今天,誰不愿意花更少的錢買到同樣的東西呢?于是,更多的人會涌向這些價格實惠的農貿市場,高銷量讓每噸貨物低成本,零售價自然可比其他市場便宜。這種良性循環使得優質市場能夠不斷擴大規模,提供價格更優的產品。
2.低價→更新鮮
跑量、低價,也保證了商品的新鮮度。貨走得快,當日清晨從田間地頭采摘下來的菜,經過短暫的運輸和擺攤,往往在中午前就能擺上消費者的餐桌,周轉速度快,不會出現積壓的情況。葉菜從田頭到餐桌可能不超過18小時,顏色還掛露水。水果也是一樣,新鮮的口感讓人忍不住多買一些。肉類更是如此,新鮮的肉類色澤鮮亮,肉質緊實,烹飪起來味道更佳。
消費者在購買時,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商品的新鮮度,這無疑會增加他們對市場的信任和好感。而信任一旦建立,消費者就會成為市場的忠實顧客,持續地為市場帶來生意。
3.新鮮→更齊全
生意旺,攤主敢賣小眾貨:香椿、豌豆尖、冰草……小眾貨毛利高,又反向吸引高端客群。由于銷量大,攤主們有更多的資金和精力去采購各種不同的商品。他們可以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和市場的趨勢,不斷調整商品的種類。除了常見的蔬菜、水果、肉類外,還可能會有一些特色農產品、進口水果、海鮮等。
強者能夠提供更齊全的商品品類。豐富的商品品類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需求,讓消費者在一個市場里就能買到自己需要的所有東西,節省了時間和精力。這種一站式購物的體驗,使得消費者更愿意選擇這些生意好的農貿市場。
這種極致的生鮮采購體驗源于高效的周轉率,商戶們也深諳“快進快銷”之道,只會讓“低價—新鮮—齊全—客流”飛輪越轉越快,把競爭對手甩出十條街。
03. 弱者愈弱
——“慢庫存”黑洞
走進清冷的市場,最先注意到的是:攤位前鮮見挑選商品的顧客,倒是有幾個攤主百無聊賴地玩著手機。貨架上的青菜蔫頭耷腦,水果表皮開始發皺,肉類表面的血水早已凝固成暗紅色。
1. 庫存慢→不新鮮
因為生意不好,賣的貨品會越來越不新鮮,葉菜蔫了、西紅柿皺了、豬肉顏色發暗。在那些冷冷清清的市場里,攤位前少有人問津。由于缺乏足夠的客流支撐,商戶不得不延長進貨周期,原本該日結的鮮貨變成了三日配給制,蔬菜蔫巴,水果沒有光澤,肉類也不誘人。
消費者在購買時,一眼就能看出菜品的質量問題,自然不會愿意購買。而攤主們為了盡快賣出商品,可能會采取一些不正當的手段,比如降低價格,但這并不能改變商品不新鮮的事實。久而久之,消費者對市場的印象越來越差,生意也就越來越不好做。
2. 不新鮮→品類收縮
由于銷量小,攤主怕損耗,干脆砍掉海鮮、冰鮮,只做土豆洋蔥耐儲菜,攤主們沒有足夠的資金去采購各種不同的商品。他們只能選擇一些銷量相對穩定的商品,比如常見的蔬菜和肉類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市場的商品種類會越來越單一,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。
稀少的商品種類讓購物體驗大打折扣,消費者在市場里逛一圈,發現沒有自己想要的商品,久而久之形成“東西貴還買不到想要的”口碑,剩下的常客也在慢慢流失。這樣一來,弱者的生意就會進一步下滑,形成一個惡性循環。攤主們為了降低成本,可能會減少商品的種類,甚至減少攤位的數量,市場也就越來越蕭條。
3.品類少→售價高
每天只進半噸貨,進貨成本高,售價也只能高,菜場的價格會越來越高。滯銷導致的損耗直接推高了運營成本,反映到標價牌上就是比普通市場高出一截的價格。而價格的提高又會進一步打擊消費者的購買欲望,導致生意更加不好做。
消費者在購買時,會對比不同市場的價格,發現這個市場的價格明顯高于其他市場,就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其他市場。這樣一來,大爺大媽繞路去隔壁“跑得快的”市場,市場生意就會越來越慘淡。
這種“賣不動—漲價—收縮—更賣不動”的死亡螺旋,正在吞噬著越來越多固守舊模式的市場。甚至一些農貿市場虧損經營,需要靠政企貼補費用,水電費、人員工資以及場所維修等等,一年要貼30萬到50萬元左右。
04. 菜場的戰爭
本質是效率的戰爭
透視表象背后的深層邏輯,我們會發現市場分化的本質是價值鏈條的效率博弈。
1. 強者愈強,弱者愈弱:馬太效應明顯
在自由競爭的市場浪潮中,市場的兩極分化已呈現出加速態勢,殘酷上演著"強者愈強,弱者淘汰"的“馬太效應”。
規模經濟與邊際成本遞減。成功的大型農貿市場由于吞吐量大,能夠顯著降低單位商品的采購、運輸和銷售成本。這種成本優勢可以直接轉化為價格競爭力或商戶利潤空間。
網絡外部性的雙向作用。農貿市場本質上是一個雙邊平臺,連接商戶和消費者。平臺價值隨參與者數量增加呈指數增長——更多商戶吸引更多顧客,更多顧客又吸引更多商戶。反之亦然,當參與者減少到一定程度,平臺價值會斷崖式下跌。這就是為什么市場繁榮時門庭若市,衰退時卻兵敗如山倒。
路徑依賴與轉型困境。清華大學零售研究中心主任李教授指出:"許多傳統農貿市場就像陷入'創新者困境'的大企業,知道要改變,但既得利益格局和思維定式使得實質性變革難以推進。"相比之下,成功轉型的市場往往具備更強的組織能力和變革決心。
2. 強大作用力下,弱勢農貿市場的自救
面對馬太效應的強大作用力,處于弱勢的農貿市場該如何破局?很多優質市場的成功經驗提供了多條可行路徑。
"賣菜這個行當永遠不會消失,但怎么賣,要跟著時代變。"之前菜市場作為目的性消費場所,是個天然的流量入口,但現在隨著消費方式的多樣化,菜市場這個生鮮采購渠道的唯一性被慢慢消解,菜場如何重新聚集人流成了首要課題。
重新解構定位。蘇州雙塔市集,這個由《夢想改造家》團隊設計的菜場,原為傳統農貿市場,在保留傳統市井氣息的基礎上,通過引入咖啡館、文創攤位等年輕化業態,吸引年輕人;利用地理優勢,打造文旅菜場,成了蘇州最具代表性的菜市場。不僅有本地人來賣菜,還有外地游客來這體驗蘇式生活,客流來源豐富。
供應鏈重構。南京"菜小二"項目通過整合周邊12家困難市場,建立統一采購平臺和物流體系,使參與市場不僅采購成本降低,而且商品豐富度提升。對小市場而言,聯合采購是突破規模限制的有效途徑。
功能復合化。將傳統市場與旅游、文化、教育等功能結合,可以創造新的價值增長點。把人引進來,讓人停留,都是菜市場的潛在消費機會。例如上海鴻壽坊,街區與室內相銜接,打通外部與內部空間的設計,直接讓顧客停留時間增加了,消費潛力也更大了。
政企協同治理。香港街市改革的經驗表明,政府對基礎設施的投入與市場化運營相結合,既能保障民生,又能提升效率。
強者愈強,弱者愈弱,這不是殘酷,這是效率寫下的人間煙火。農貿市場的生存圖譜清晰地昭示著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:適者生存,優勝劣汰。
在農貿行業,關于效率的戰爭,沒有憐憫,要么成為“跑得快”的飛輪,要么陷進“賣不動”的黑洞,強者通過規模經濟構筑護城河,弱者在低效泥潭中越陷越深。
雖然歷史經驗表明,任何行業的馬太效應都不會無限延,但是在這個過程中,無數個體商戶的命運會被改寫。
這警示我們:時代從不憐憫懈怠者,只會獎賞那些真正讀懂消費需求、把握流通效率的市場操盤手,在商業進化的長河中,唯有持續創造價值者,方能穿越周期。
· END ·